20世紀50年代初,我國開始實施第一個五年計劃,鞍鋼重任在肩。1953年4月,鞍鋼礦山一線告急:大批鑿巖機因缺少備件——卡動器而被迫停止作業。十萬火急的試制任務落到機械總廠王崇倫所在的工具車間??▌悠魇氰弾r機上最易磨損的零件,雖然體積還沒有拳頭大,但制作工藝復雜,需要經過車、插、銑、滲碳、淬火等12道加工工序,而且精度要求很高。當時國內尚無廠家能生產這種備件。
由于工具車間設備不均衡,插床能力不足,造成大批零件積壓,直接影響下道工序。王崇倫心急如焚,想創造一種新工具安在刨床上,讓刨床干插床的活。終于,一天晚上,他在整理技術資料的時候,翻出一張刨床代替銑床加工拉桿的現場照片,突發靈感,一個大膽的構想產生了。半個月后,王崇倫把特殊的工具胎圖紙展現在車間領導面前:這個工具胎外殼酷似一臺電動機,由40多個零件組成,卡動器和反螺母都可以固定在套子中,旋轉360度,任意選擇加工角度。原來插床一次只能加工一個工件,而工件放置在這個工具胎內,刨床可以成摞切削,就像穿糖葫蘆一樣方便。車間主任和技術人員看了圖紙后都對王崇倫的奇妙構思贊不絕口。
在領導和工友們的支持下,幾天后,一個長500毫米、直徑200毫米的工具胎被安置在王崇倫的刨床上。試車這天,數百人前來觀看。當第一批工件加工完畢之時,計時人宣布:加工一個卡動器耗時45分鐘。更讓人震驚的是,以往加工鑿巖機的40多個零件,每加工一種零件都得制作一套專用的卡具,而這一工具胎竟能全部取而代之。經過一番集思廣益,王崇倫創造的這一獨特工具胎被命名為“萬能工具胎”。使用“萬能工具胎”加工卡動器,提高工作效率7倍多,而且加工出的零件均為一等品,如期完成了鑿巖機零件的生產任務。到1953年底,王崇倫創造了1年完成4年工作量的奇跡。王崇倫也因此被譽為“走在時間前面的人”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