提起金嶺鐵礦(現隸屬于山鋼礦業),很多人對它的印象是生產優質鐵精粉的礦山企業,但還有一段塵封的歷史不為人所知,那就是它曾為新中國第一顆原子彈的爆炸做出貢獻。
1964年10月16日,新中國第一顆原子彈在西部戈壁騰空而起。很多年以后,金嶺鐵礦山西銅廠的職工才知道,自己曾經為新中國的原子能事業做出過貢獻。
1960年,金嶺鐵礦建立了對外保密的山西銅廠,開始生產金屬鈾,對外稱28號產品。經過嚴格篩選,由退伍復員軍人、黨員、基層骨干等組成的鈾礦生產隊伍成立了,他們就是“銅廠民兵第五連”。當時正值3年自然災害時期,物資匱乏,材料奇缺,工人們克服重重困難,白手起家,安裝設備,調試機器,終于使工程于1961年1月22日竣工。他們在荒涼的工地上搭起臨時工棚,先是在實驗室內,用瓶瓶罐罐進行實驗,經過無數次失敗后,終于生產出了鈾產品。
山西銅廠的生產幾經起落,1961年9月20日試生產停止,共獲得金屬鈾171公斤。1963年恢復生產,直到1974年6月鈾礦資源枯竭。據金嶺鐵礦礦志記載:自1963年5月6日恢復生產到1974年6月,山西銅廠共處理鈾礦石5152.68噸,獲金屬鈾32329.75公斤,創產值699.2737萬元,上繳利潤222.0016萬元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