1975年8月11日,我國自行設計、制造、安裝的第一套帶有立輥的大型萬能板坯初軋機——本鋼1150毫米萬能板坯初軋機全負荷試軋成功。該軋機于1973年10月破土興建,由北京鋼鐵設計院設計,設計軋坯能力為173萬噸/年。
這套初軋機組線全長167.4米,可開坯普通碳素鋼、低合金鋼、硅鋼等,開坯最大鋼錠為27噸,最大軋制速度為每秒5米。由于設備設計和制造過程存在的缺陷與不足,剛投產時,年產只有10多萬噸。
為了初軋達產,本鋼先后對均熱爐、液壓剪、板坯打印機等進行改造,1982年將主傳動3臺大型同步電機改為可控硅勵磁控制,并進行了均熱爐計算機控制等改造。到1997年上連鑄之前,軋機已突破設計能力,達到253萬噸/年。
隨著冶金工業技術的迅猛發展,連鑄技術逐步取代了模鑄和初軋工藝。2002年1月11日,該軋機正式退出歷史舞臺,服役25年間,共生產鋼坯3400多萬噸,在新產品和軍工產品的生產上,做出了特殊貢獻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