1954年9月10日,撫順特鋼(現屬于東北特鋼集團)試煉新中國第一爐鉻不銹鋼成功。
試制工作是從1952年開始的,首批試制任務是1Cr13、2Cr13等鐵素體和馬氏體不銹鋼。他們先在1噸電爐試煉。由于鋼的含鉻量高,加入的鉻鐵量大,電爐變壓器功率低(600千伏安),鉻鐵分批加入后爐溫驟降,結果未煉成功。后又轉到2號5噸電爐試煉,雖然成分合格了,但1Cr13的低倍組織內裂嚴重,2Cr13則在塔形檢查中發現裂紋不合格。同年8月份,前蘇聯專家朱也夫到該廠親自指導用礦石氧化法又試煉了一爐,低倍內裂問題仍未得到解決。
1954年,朱也夫再次在5號5噸電爐上進行試煉,采用前蘇聯МПТУ技術,冶煉要點是:氧化期吹氧助熔,還原期吹氧熔化鉻鐵,插鋁脫氧,保持白渣冶煉不少于50分鐘等,結果低倍內裂問題解決了。
這次試煉成功,主要是應用了氧氣吹煉和助熔,縮短了冶煉時間,提高了冶煉溫度。應用氧氣煉鋼,在當時的全國特鋼廠中還是首次,這為電爐煉鋼工藝帶來了根本性的改革,對合理利用合金返回鋼、擴大冶煉品種,特別是高合金鋼和低碳不銹鋼的冶煉,起到了極其重要的作用。如果沒有氧氣煉鋼,撫順特鋼生產的品種就不可能迅速增加。
1952年~1954年,撫順特鋼主要是開發新品種,進行技術培訓,積累經驗,實際生產量較少。實際上,這是一個核心技術儲備階段。這些經驗為1955年開始的不銹鋼生產創造了條件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