1958年以前,我國所用的精密合金完全靠從日本、蘇聯、西德等國家進口。
為了打破國外封鎖,大連鋼廠(現屬于東北特鋼集團)從1958年開始,成立了精密合金研制小組。技術人員在不足100平方米的簡易廠房里,用僅有的1臺30公斤非真空感應爐和1臺2輥冷軋機,從仿制簡單的坡莫合金開始進行研究。他們翻閱了國內外大量的有關精密合金技術資料,當年就生產出15公斤、3個牌號的軟磁合金、膨脹合金帶。截止到1960年初,大連鋼廠共仿制和研制出11個牌號的精密合金成品帶1500公斤,填補了我國精密合金的空白。
第一批精密合金產品的出現,標志著我國精密合金生產走上了新的道路。1960年4月,為了振興我國精密合金專業,冶金工業部撥出??钆d建大連鋼廠精密合金研究所,并把它作為國家的重點工程項目——“七五二工程”。1961年11月1日,大連鋼廠正式成立了七五二研究所。1961年12月,冶金工業部在大連舉辦了第一次精密合金會議,來自生產、科研、使用部門的20多個單位的代表參會,大連鋼廠提交的我國第一份精密合金技術標準獲得了通過。1963年初,大連鋼廠的精密合金生產已初具規模,具有12個技術條件、35個牌號;第二年,牌號又增加到70多個,年產量達60多噸。
1964年5月,大連鋼廠生產的9項精密合金產品榮獲國家科委、計委、經委聯合頒發的新產品一等獎。這些產品是:矩磁合金、鐵鈷釩永磁合金、高彈性合金、定膨脹合金、低膨脹合金、鐵鉻鋁電熱合金、電工薄帶和極細絲等。
精密合金的生產一直受到黨和國家領導人的重視和關懷。1964年6月30日,鄧小平、羅瑞卿、粟裕等領導同志到大連鋼廠視察。鄧小平看到毛細管的生產流程后,特別是看到比頭發絲還要細的極細絲產品后大加贊揚